<track id="pxlvr"></track>

清明節為什么即是節日又是節氣?這背后有什么來歷?

清明節和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不過這里面只有清明節既是自然節氣,又是傳統節日。清明節的節期在仲春和暮春之間,兼具了自然和人文兩大內涵。節氣和人文融為一體,也正好體現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和諧共存的關系。古時候清明節的習俗十分豐富,掃墓祭祀和郊游踏青是永恒的兩大主題。下面就為大家簡單講講豐富多彩的清明節,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是我國眾多傳統節日中獨有兩種身份的節日:節氣兼節日。清明,最初是一個提醒農民耕種的節氣,后于寒食、上巳兩節融合,到唐宋時期成為一個獨立的節日。它由祭祀掃墓和踏青游玩這兩大節俗組成,越千年而不衰,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于民眾的文化心理中去。

  清明節強大生命力的背后是深厚文化內涵的支撐,這些文化內涵為清明節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地活力。這些文化內涵對當今社會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一、祭祖掃墓是清明節中一項傳承悠久的習俗,這一習俗活動在唐朝得到了政府和民眾的一致認同

  到貞元六年(790年),唐王朝規定在清明節期間放假七天,從而保證官員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祭祖掃墓,如使得這一節俗活動在唐時的全國范圍內盛行起來。

  祭祖掃墓,是生者對死者的祭拜儀式。這一敬祖活動,表達了生者對死者的哀思和敬意。這一活動,源于中國民眾的祖先崇拜。我國的祖先崇拜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圖騰崇拜,發展到之后的生殖崇拜,再到之后的靈魂崇拜,最后發展為我們今天意義上的祖先崇拜。

  遠古時期生產力水平低,民眾對自然界的認識有限,只能把各種自然現象看成是某個神靈的啟示。民眾為了獲得食物,不得不祈求這些神靈的庇佑。他們認為已逝祖先的靈魂,不僅可以保佑本氏族的人免于災難和禍亂,驅除疾病邪氣,更可以促進人口的繁衍。

  因此,每逢氏族有重大事件時,都要祭祀祖先,以求得保佑。這樣世代傳承下來,自然就產生了祖先崇拜。在清明節祭祖活動中,祖先崇拜的對象并不是這一時期整個氏族共同體的祖先,而是本家族的祖先。人們在清明節這天祭祀先祖,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慎終追遠”這一文化內涵。

  二、人們的一種普遍心理,就是求福避邪

  無論人們在節日期間無論采取什么儀式活動,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免除災禍,希望五谷豐登,清明節的節俗活動也不例外。

  清明節的插柳、戴柳習俗,體現了人們免于災禍的心理。人們認為,柳枝可以用來辟邪。如巫師在施法驅鬼時,手拿柳枝,其目的是驅趕煞氣。在人們看來,清明節是煞氣最為厲害的時期,這時“陰氣”達到最重,會給人帶來危害。人們為了避免這一傷害,會在這一時期將柳枝插到自家的門楣,以此來驅趕晦氣。賈思勰在其著作《齊民要術》中,肯定了“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這一做法。江蘇武進一帶有“居民插桃花、楊柳于門,以祓除邪崇”的習俗,同樣,在安徽涇縣“謂清明為插柳節,清明日‘于門簪一嫩柳,謂能解邪’”。

  清明節的另一節俗活動——寒食禁火,也體現了民眾的趨吉避禍心理。清明寒食期間的禁火活動剛開始大約持續一個月,后在官方的干涉下縮短為三天。禁火之后,由政府賜新火,以此來免除疾病的困擾。寒食禁火后重生新火的習俗,表達了米粥霓虹對新希望、新生命的美好期盼。

  清明節是融合上巳、寒食兩節發展而來的。上巳節是在水邊舉行的祓禊儀式,其目的也是希望災禍或者不祥的事物被帶走,讓人們遠離厄運。

  總之,清明節的深層含義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在清明節的節俗活動中,人們祈求豐收,希望身體健康與婚姻美滿,子嗣綿延。

  三、就清明節而言,感念先祖之恩應是它要突出的主題,清明節文化的精義在于感恩

  而這種思想在清明節節俗活動的外在表現,就是清明祭祖。清明節祭拜的主要對象是自己的先人和父母。因為對一個人來說,最大的有功之人是自己的父母和先人。而對于先人和父母的恩德,子女要用“孝”來表達。這種“孝”體現在儒家思想中,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清明祭祖掃墓就是“祭之以禮”,人們在清明節在祠堂、墳墓祭拜來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清明節要祭祀自己的父母,還要祭祀列祖列宗,這體現了對血緣先人的感恩之情。

  在節日期間人們除了要對自己的祖先進行拜祭之外,還要對那些有功于國家之人進行祭祀,這些祭祀行為表達了人們對自然和國家有功之人的感恩,如清明節期間的黃帝祭陵。三月三在河南新鄭舉行的朝拜軒轅黃帝活動,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的人文始祖,對軒轅黃帝的的祭拜,便是對先人的感恩?!案卸魑幕沁z產傳承的核心,也是文化傳承的前提、保障”。

  人們在清明節期間不僅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和人類的共同祖先,還要祭拜大自然。因為在先民的意識中,人類的一切生活用品都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賜,大自然給予了人類所需的一切。因此,人類應對大自然心存感念。而在先民們看來,大自然中水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這一觀念體現到清明節中就是上巳節的水中沐浴。先民們認為水不僅可以祔除不祥,還可以孕育新生命,上巳節的水中沐浴和臨水流觴,就是先民們對自然的一種親近,通過與水的親密接觸,來表達對水的感恩和敬意。

  四、清明節,是從一個節氣發展而來,人們遵循著這一自然規律,來安排生產和生活

  清明時節正是春耕、采茶、養蠶的大好時令。此時的農家要祭蠶神,吃時令食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節日食品——子推燕、清明狗?!白油蒲唷薄妹婧椭鴹椖?,做成燕子的形狀,制作程序和蒸饅頭一樣,蒸熟之后用柳枝串起來,插在門上,以此來紀念介之推。

  “清明狗”,采一些嫩蓮,再拌上糯米粉,就制成了。因此,杭州民間流傳著“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頭”的民諺。

  清明時節,天氣回暖,萬物萌芽,人們在清明節游春踏青可謂是順應天時,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如清明節的插柳、戴柳習俗也是順時精神的最好體現。插柳,即折取柳枝插于門戶、房檐等處,某些地區還要在墳山或農田的田梗旁插柳。無錫一帶有諺語云:“清明插綠柳,稻麥長過頭?!庇捎诹鴺浔旧頁碛械膹姶笊屯⑸沉?,人們插柳戴柳的目的就是希望將柳這種強大的生命力移植到自己的身上。

  還有民諺說到“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這種說法將柳頑強的生命力和人們對生命延續的渴望聯系起來,反映了古時人們希望能夠避災免禍的美好期望。清明節期間到處生機勃勃,人們外出踏青,親近自然,以此來驅散一冬的寒氣和抑郁的心情,有利于身體健康。

  五、火崇拜,就這樣成為了人們的一種潛在意識

  古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離不開火,但火災又經常給人類造成極大的危害,于是人們對這種不可預知的“火”便產生了敬畏心理?;鸪绨?,就這樣成為了人們的一種潛在意識。

  而人們的這種相關意識,是古人“萬物有靈觀”的直接產物。因為,遠古時期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有限,對很多不能解釋的自然想象看成某一神靈的啟示,并對這一自然現象頂禮膜拜。清明時節的禁火、賜火習俗,就是這一火崇拜觀念的體現。

  原始先民在探索自然界的過程中,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對自然界中存在的部分自然現象不能給出合理的解釋。依據他們的思維模式,對其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給出自己的解釋,這種解釋到我國的陰陽五行觀念中。在這一觀念下,人們認為“陰”表示的是已逝之人,“陽”表示的是“在生之人”?!瓣帯焙汀瓣枴庇质窍嗷α⒔y一的,清明節的祭祖掃墓習俗就是將人們的“陰”和“陽”統一起來。而將二者統一起來的平臺,就是在生之人給已逝之人的紙錢。這一燒紙錢行為,表示已逝之人并沒有被在生之人忘記。

  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對自然界中存在的不可抵抗災害,無法預知更無法回避。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單靠個人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人們只能群居抵御生活中的災難。

  這樣,對于多子多福的觀念開始萌芽,生殖崇拜就此產生。生殖崇拜觀念,主要體現在上巳節中的節日習俗。上巳節的節日活動主要有:會男女,袚禊和招魂續魄。會男女是為了尋求伴侶,滿足情欲,繁衍后代。從此種意義上講,上巳節就是一個求偶節、求嗣節。這一會男女節俗活動,在先秦時期甚為盛行。

您可能還會對下面的文章感興趣:

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视频,国产高清不卡无码视频,国产无遮挡无码很黄很污很刺激,成熟丰满熟妇AV无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