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九品中正制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選官措施,但是對于這個具體的措施是什么樣的,很少有人知道,而且這個最開始還是由三國時期魏國的陳群提出來的。這個制度一直用到了隋朝,那么這個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九品中正制,嚴格來說是九品官人法,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與門閥政治相輔相成。九品官人法是數百年來世家大族興起與中央皇權衰落的一個妥協。
也可以說,九品官人法造就了一個半貴族制度。貴族的世襲制,主要是爵位的繼承,然后繼承人會根據能力擔任一定職務,但一般來說只有一個兒子繼承,其他兒子就沒有爵位了。九品官人法的門閥制,雖然沒有世襲的爵位,但一般來說兒子們可以降三品或四品來當官,然后再慢慢升到父親的官制。
九品官人法相對于世襲制的優點是:不只是一個兒子得到好處,而是所有的兒子都得到好處了。
西周春秋時期是世襲制,漢朝是察舉征辟制,魏晉南北朝是九品官人法,隋唐之后是科舉制。
一般認為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丕時期,陳群提出了完整的九品中正制,在黃初元年(220年)推廣實施。
九品中正制,開始時任命郡中正,后來在上級的州也任命大中正。中正就是要求中允公正地品評人才的官。中正把本地區的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寫上自己的幾句話當評語。作為吏部或其他部門任命官員的參照。
中正評定的品級,稱為鄉品或資品,并不是真實的官品。真正當官還是要經過各種當官的途徑任命。九品中正制開始是以品行和族望為依據,但逐漸蛻化,變成以門第為評判的主要依據,最終導致了門閥政治。
上一篇:張貴人為什么要殺司馬曜
下一篇:甄宓死后為什么塞米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