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后人拜關羽,卻不拜劉備張飛?
1、為何只有關羽被后世祭拜
三國演義第77回有說過,在玉泉山坐禪的普凈,一日聽見有人大喊“還我頭來”,發現是關羽死后陰魂不散,于是問他:“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的頭誰來還?”關羽大悟,皈依佛門,此后常常顯靈,鄉民感恩,給他建廟祭拜。
民間的說法也有很多種,相傳關羽戰死后,化做怨靈“關三郎”,帶領鬼軍擾民,家家戶戶無不驚悚,百姓也知道他生前忠義,現在死不瞑目,于是為了安慰他的怨靈,大家自發建成廟宇,供后人參拜。
還有人說,關羽以前是個做小買賣的,遇到劉備以后生意越做越大,是個很成功的商人,所以他又有“武財神”之稱,很多做生意的人都在拜關二爺,祈求經商順利。
而劉備,雖然做過皇帝,但畢竟也屬于起義造反,這是后世的統治者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對劉備一直不是很重視。
張飛的武力不錯,可是太莽撞了,而且是被小人害死的,這樣的失敗者怎么能被大家崇拜呢?
總之,在忠義方面,關羽是一個很符合中國道德文化的人,封建統治者一直尋找的道德忠義標兵,非他莫屬,而他的武力也足夠保護商人們的安全,所以大家都供著他。
從宋朝開始,關羽被歷朝歷代不斷加封,成了“關圣大帝”,不光是朝廷重視他,民間也是非常喜歡他。
明朝的《警世通言》中就寫道,一個孩子被刀子劃傷后,沒有哭,說他要像關羽一樣,刮骨療傷還能談笑風生??梢婈P羽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2、桃園結義拜的是誰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何為“結拜”,何為“結義”吧?其實兩者雖是一字之差,但那是在現代人的字典里是差不多的意思,而且古人將其統稱為“義結金蘭”,這個名字是不是優雅多了?其實我們翻遍任何估計資料都無法找到比劉關張三人更早的結拜了,他們的這場結義可以說是曠古絕今的。但是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出自于文學作品,并不能代表正史,而這場結拜自然也是不存在的。
當然這是肯定的,但是世俗之事哪一件不是經過文學藝術加工之后成為世俗的?而且很多習俗現象也是從文學藝術中提煉出來的精華,因此劉關張三人的義結金蘭并不能代表歷史上沒有出現過。而至于他們當初結義拜的是誰?這就不太顯得沖突了。
其實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叫“八拜之交”的說法,但是這卻和“義結金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原來前者僅僅只是指相互之間的關系,就相對于一種同盟關系,當初孫悟空和牛魔王就是如此,相互之間其實都看不起對方,只是因為對方實力強橫不想樹敵罷了,根本沒有任何感情而言。但是后者卻不一樣,這是經過了儀式和誓言的約束,情感上有了寄托和宣泄。
那么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劉關張的儀式和誓言也是備受世人矚目,其中他們之間“同生共死”的一席話聽哭了很多人。那么他們當初不能拜關公,其實他們拜的卻更加離奇,原文中這樣寫道“既結為兄弟,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其中的“皇天后土”就是昭示他們真心的寄托,而這也即是他們所拜。所以說說出來可能大家不信,但就是這么回事,古人十分相信鬼神之說,其中這里就有這種意味,他們沒有后世那么浮夸的江湖風,其中的忠義表現得卻淋漓盡致,當真是最初結義的風骨和精神。
3、關羽在后世的地位
官方信仰
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
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頒令,以關帝廟為武廟,并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縣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儀進行春秋兩祀。從此,關羽成為國家祭祀的主神,達到了與文圣孔子并駕齊驅的地位。
民間信仰
民間所供奉的“關公”又被臺灣信徒稱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東南亞地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等國家,甚至美國、英國的華人區域,關公的信仰也都相當盛行,華僑在國外從商者很多,因此對于作為武財神的關公也多加崇祀。
文化信仰
道教將關羽奉為“關圣帝君”,即人們常說的“關帝”,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
釋教對關云長的信仰只是限于供奉,并無祈禱、贊頌以及供奉儀軌,而在藏傳佛教中,有多位大師著有供贊儀軌,如章嘉大師、土觀大師以及這世大寶法王、亞青寺阿秋仁波切等。多識仁波切也曾著有關云長簡略供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