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后宮女人為何非要爭寵?
其中,最尊貴的是皇后,其下依次是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作為最低等級的妃子,貴人、常在、答應在名義上是皇帝的女人,實際上就是下人,平日里要服侍那些等級高的妃子,時不時地還會被宮女太監們欺負。
不光如此,她們連固定的住處都沒有,只能跟隨著等級更高的妃子們居住,還不能隨意外出。
簡單來說,貴人、常在、答應類似于編制外的合同工,而成為嬪以上的,就相當于進了編制。
那么,升職到嬪妃以上的位置,具體有哪些好處呢?
工資高、吃得飽
按照規定,答應每年工資30兩,妃子每年300兩,皇后每年1000兩。
也就是說,晉升為妃子之后,工資翻十倍。
不僅如此,當了妃子后,出行有轎坐、每年還能收到79匹綢緞布匹和一盤蜜蠟朝珠等等。
這就相當于現在的金領一族,工資高、福利多,老板連衣服、首飾、化妝品都全包了。
而且清朝的皇帝還經常發“年終獎”,形式之一就是帶后宮的女人出去旅游。
歷代清朝皇帝每年都會帶上后妃前往避暑山莊度假,有資格隨行的最少也得是個妃。
有人說,工資低、待遇差也無所謂,至少當了皇帝的女人吃喝不愁。
真實情況是,如果在后宮中位份太低,可能連吃飯都成問題。
按照規定,答應每天會分配到1.8斤豬肉、2斤白面、2斤蔬菜,每個月5只雞鴨。
要知道,這可不是讓答應一個人吃的,每名答應都會分配兩個宮女,吃喝都靠答應供應。
這么點量,三個人分,根本吃不飽。如此一來,也難怪后宮女人們擠的頭破血流也要往上爬。
可以撫養皇子
按照清朝后宮制度,嬪以上的才有資格撫養皇子。
貴人及以下位份的雖然可以為皇帝傳宗接代,但是孩子一旦生下來,就必須和母親分離,由位份高的妃子撫養。
就拿雍正皇帝來說吧,他的親生母親烏雅氏原本是宮女出身。生雍正時身份低微,孩子剛一滿月便交由位份更高、出身更好的孝懿仁皇后撫養。
長大成人后,雍正皇帝對養母的感情明顯要比親生母親深得多。
等到生皇十四子胤禵時,烏雅氏已經晉升為德妃,才算可以親自撫養這個孩子。
而雍正帝和胤禵雖然是一母所生,關系卻并不親近。
都說養兒能防老,后宮中其實也是如此。
如果膝下能有個皇子,一旦皇帝駕崩,自己至少還有個依仗,不至于過得太慘。
晚年生活有依靠
通常情況下,妃子活的要比皇帝久。
比如說,康熙帝的后妃中,就有好幾個一直活到乾隆登基。
按照規定,嬪以上的妃子,皇帝駕崩后,會被封為太嬪、太妃,依舊可以待在皇宮中養老,而那些級別低的就不知道會有什么下場了。
總而言之,做皇帝女人也不是件輕松的工作,要想活得好,必須得拼了命的爭寵。
只不過,能像《延禧攻略》中女主那樣一路開掛得到皇帝獨寵的終究是少數。
更多的,還是悄無聲息的在深宮中茍活著,生寥寥,死亦寥寥。